公司新闻

区域协同:京津冀管道装备产业的“链式发展”

区域协同:京津冀管道装备产业的“链式发展”

核心内容​​:2025年,京津冀地区形成管道装备产业协同网络——河北沧州(盐山、孟村)、山东聊城(东宏股份所在地)、天津(滨海新区管道交易中心)通过“原料供应—装备制造—检测服务—市场销售”分工合作。例如,沧州提供钢管原材料(热轧钢板),聊城聚焦高附加值产品(超大口径螺旋焊管),天津承担第三方检测(如压力容器认证)。

​政策支持​​:地方政府通过“产业链招商”(如沧州对管道装备企业给予税收减免)、“技术共享平台”(京津冀联合实验室攻克焊接、防腐共性技术)推动协同。2025年上半年,该区域管道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,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5%,成为全球重要的管道设备供应基地。

​关键词​​:京津冀协同、产业链分工、区域集群、技术共享、管道交易中心

核电管道装备:安全标准下的“极限制造”

核电管道装备:安全标准下的“极限制造”

核心内容​​:核电用管道设备需满足极端安全要求——如田湾核电站7、8号机组使用的抗震自扩底锚栓(河北众燚核电装备生产),需承受9级地震冲击(普通锚栓仅能抗7级),且耐腐蚀性(接触核冷却剂)与尺寸精度(误差≤0.02mm)要求极高。该公司联合东南大学通过材料改性(添加稀土元素提升强度)、精密铸造(控制微观结构)等技术,最终通过国家核安全局认证,打破国外30余年垄断。

​行业意义​​:核电管道装备的国产化不仅降低建设成本(进口锚栓单价超2万元/套,国产化后降至1.2万元),更保障了产业链安全(避免“卡脖子”风险)。除锚栓外,核电主管道(输送高温高压冷却剂)、蒸发器传热管(耐高温腐蚀)等关键部件也在加速国产替代,推动我国核电“走出去”(如华龙一号海外项目)。

​关键词​​:核电管道、抗震锚栓、核安全标准、国产化替代、极限制造

5G+工业互联网:管道智能工厂的“神经中枢”

5G+工业互联网:管道智能工厂的“神经中枢”

核心内容​​:沧海核装的“5G+大数据+管道智能工厂”项目是管道制造数字化的标杆——通过部署5G基站(实现车间信号全覆盖),生产线设备(如成型机、焊接机、检测仪)实时上传数据至云端,管理人员可通过数字孪生系统监控全流程(如钢管成型进度、焊接质量、库存状态)。该项目使生产效率提升25%(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)、能耗降低18%(通过智能调度优化能源使用),并支撑个性化定制(客户可在线调整钢管规格参数)。

​技术支撑​​:智能工厂的核心是“数据驱动”——传感器采集生产数据(温度、压力、位移),边缘计算实时分析异常(如焊接电流波动),AI模型预测设备维护需求(提前更换易损件)。未来,随着6G与数字线程(Digital Thread)技术的应用,管道制造将实现“从设计到运维”的全链条数字化协同。

​关键词​​:智能工厂、5G+工业互联网、数字孪生、实时监控、个性化定制

绿色管道材料:从“耐腐蚀”到“全生命周期环保”

绿色管道材料:从“耐腐蚀”到“全生命周期环保”

核心内容​​:2025年,管道设备的绿色化转型聚焦材料创新——沧海核装的高耐腐蚀化工管(双金属复合)通过“基层(碳钢)+覆层(不锈钢/合金)”复合工艺,既降低成本(较纯不锈钢管减少30%),又提升耐腐蚀性(可耐受强酸、强碱等腐蚀性介质),广泛应用于化工、核电领域;部分企业研发“可回收聚乙烯(PE)管道”,通过改进分子结构延长使用寿命(从50年提升至80年),并降低回收能耗(较传统PE管减少20%)。

​环保逻辑​​:绿色管道材料需同时满足“使用环节低泄漏”(如3PE防腐层防止油气渗漏污染土壤)、“生产环节低碳”(如电炉炼钢替代高炉降低碳排放)、“废弃环节可循环”(如PE管材粉碎再造)。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绿色材料将成为管道设备的标配,推动行业向“全生命周期环保”升级。

​关键词​​:绿色管道、双金属复合管、耐腐蚀材料、可回收PE管、低碳制造

智能焊接机器人:管道装备制造的“精度革命”

智能焊接机器人:管道装备制造的“精度革命”

核心内容​​:2025年,焊接技术作为管道制造的核心环节,正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“精度跃升”。河北汇中管道的钢制弯头焊接机器人是典型代表——该设备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定位焊缝,结合机械臂精准控制,实现内外双面自动焊接(传统人工焊接需多次翻转),焊缝均匀度误差小于0.1mm(人工误差约0.3mm),弯头使用寿命延长50%以上。类似技术已在东宏股份、沧海核装等企业推广,如东宏股份的激光视觉引导焊接系统,可自适应调节电流/电压/速度,一次焊接合格率从85%提升至98%。

​技术逻辑​​:智能焊接的核心是通过传感器(激光、红外)实时采集焊接参数(温度、熔深),结合AI算法动态优化工艺(如根据材料厚度调整热输入),从而解决传统焊接中“人为因素干扰大”“复杂结构难操作”的痛点。未来,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接入,焊接机器人还将实现“远程监控+故障预警”,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性。

​关键词​​:焊接机器人、智能焊接、精度控制、AI算法、管道配件

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——我国超大规格管道制造的三重突破

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——我国超大规格管道制造的三重突破

核心内容​​:2025年,我国管道设备制造在“超大规格”领域实现密集突破:东宏股份Φ2032mm螺旋焊管(全球最大口径)、汇中管道万吨级JCOE成型机(最大壁厚100mm)、沧海核装双金属复合管(耐腐蚀性能国际领先),共同构成“口径—壁厚—性能”的全方位升级。这些突破背后是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驱动——全球能源运输需求增长(如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、中海油深海油气项目)倒逼管道向“更大输送量、更高耐压性”发展,而国内企业通过“预精焊工艺”“冷挤压技术”“复合防腐层”等创新,逐步替代进口。

​产业影响​​:超大规格管道的国产化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(如进口同类产品价格高出30%-50%),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能源基建市场的竞争力(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油气管道项目)。以东宏股份为例,其超大口径钢管已应用于国内多个重点调水工程,汇中管道的厚壁钢管则进入深海油气开采供应链,沧海核装的防腐管助力核电安全运行。

​关键词​​:超大规格管道、螺旋焊管、厚壁钢管、双金属复合管、能源基建

沧州管道装备集群

沧州管道装备集群:从“中国弯头管件之都”到核电国产化先锋

​核心内容​​:河北沧州是我国管道装备制造的“核心高地”——孟村回族自治县(“中国弯头管件之都”)与盐山县(“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”“中国管道管件出口基地”)聚集了近1800家管道装备企业,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0%,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体系。

其中,河北沧海核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盐山县头部企业)通过“5G+大数据+管道智能工厂”项目推动智能化转型,其新建的高耐腐蚀化工管(双金属复合)ODF生产线及3PE防腐生产线,产品耐腐蚀性与机械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,广泛应用于核电、输油输气、城市综合管廊等领域。

​核电突破​​:更关键的是,河北众燚核电装备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、东南大学,历时3年攻关核电用抗震自扩底锚栓技术(此前市场由国外巨头垄断30余年),2024年底成功中标田湾核电站7、8号机组建设,实现国产化替代。该锚栓需满足核电级抗震(抗9级地震)、耐腐蚀(长期接触冷却剂)等严苛标准,其成功落地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壁垒(价格降低40%),更填补国内空白,助力核电产业链自主可控。

​关键词​​:管道装备集群、核电锚栓、国产化、智能工厂、双金属复合管

万吨级JCOE钢管成型机

万吨级JCOE钢管成型机:突破深海极地的“钢铁脊梁”

​核心内容​​:2025年8月,河北汇中管道装备有限公司联合省科技特派团研发的万吨级JCOE钢管成型机正式投用,可将厚钢板精准压弯卷成圆筒,成型压力突破1万吨,支撑钢管最大壁厚达100mm、工作台有效长度12.6米,标志着我国高强度厚壁管道制造能力跻身国际前列。该设备专为应对深海高压(如3000米海沟油气开采)、极地严寒(-50℃低温韧性要求)等极端工况设计,解决了“万吨压力下材料不开裂”的行业难题。

​协同攻关​​:省科技厅2022年选派油气管道装备专家组成特派团,与企业技术团队通过“理论分析+模拟计算+实验试制”模式,历时一年完成研发。除成型机外,团队还攻克多项关键技术——大口径钢制弯头焊接机器人实现内外双面自动焊接(弯头寿命提升50%)、冷挤压成型工艺优化材质结构(强度提高20%,原材料消耗降低15%,避免传统加热“脱碳”问题)。项目成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,带动企业销售收入1300万元,未来将聚焦新材料开发与智能装备升级,持续突破能源传输极限工况。

​关键词​​:JCOE钢管、万吨级成型机、极端工况、特派团攻关、厚壁管道

全球首例!Φ2032mm螺旋焊管量产背后的“智造革命”

全球首例!Φ2032mm螺旋焊管量产背后的“智造革命”

核心内容​​:2025年5月,山东东宏股份正式下线Φ2032mm×25.2mm×16m螺旋预精焊埋弧钢管,并实现规模化量产,创下国内外螺旋焊管口径(2.032米)与定尺长度(16米)的双重纪录,成为全球首家同时具备高钢级、超大口径、超长定尺螺旋焊管生产能力的企业。该产品采用“预精焊工艺+智能化焊接设备”,通过工业物联网动态调度预精焊工序(换产时间缩短30%)、激光视觉引导的自适应焊接(电流/电压/速度联动调节,一次合格率超98%),以及全链路自动化集成(上料至检测无人化),推动螺旋焊管制造全面数字化转型。

​技术优势​​:新工艺实现了四大核心突破——尺寸公差控制达±0.15mm(行业顶尖水平)、焊接效率提升40%、缺陷率低于0.05%,并构建了“在线X射线+超声波+静水压+过程抽检”的多维质量管控体系。东宏股份借此成为国内工程复合管道领军企业,继2025年初量产dn1200mm钢丝耐磨管材、dn1400mmPVC-UH排水管道后,完成“超大规格管道”领域三连击,为能源运输(如长输油气管道)、水利工程(如大型调水工程)提供更安全、高效的管道解决方案。

​关键词​​:螺旋焊管、超大口径、预精焊工艺、智能制造、数字化转型

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发展的“血管系统”

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发展的“血管系统”

前言

管道设备制造是能源运输、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发展的“血管系统”,其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直接关系国家战略安全与民生保障。

2025年,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激增(如深海油气开发、极地能源运输)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(如核电国产化加速)以及“双碳”目标推进(如绿色管道材料应用),我国管道设备制造业正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技术引领”转型。本汇编基于2025年最新行业动态与权威报道,聚焦超大口径钢管量产、特种管道装备攻关、智能工厂转型、核电关键部件国产化等核心议题,通过15篇专题文章系统梳理管道设备制造领域的最新进展、技术突破与产业逻辑,为从业者、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提供兼具深度与实用性的知识参考。